10月15日,渭南文旅进校园(上海)推广活动分别在上海市育才中学、宋校嘉定实验学校与马陆育才联合中学开展,这场别开生面的"文化走亲",让沪上三校近千名师生零距离感受了黄河文化的磅礴魅力与渭南非遗的独特风采。不仅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更全景式地铺开了一幅集山水、历史与人文于一体的渭南文旅画卷,赢得了现场师生的热烈反响。
活动伊始,渭南文旅推介员以生动的讲述和精美的影像,引领全场师生进行了一次“云游渭南”的深度之旅。从“奇险天下第一山”的华山之巅,到“文史圣域”韩城的古韵遗风;从奔流不息的黄河湿地,到富饶迷人的关中平原,推介员娓娓道来,将渭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逐一呈现。这场全面的推介,为接下来的非遗展演构筑了深厚的文化背景,让师生们对即将登场的非遗项目充满了期待。
活动现场,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草编技艺,将普通的麦秸、玉米皮化为栩栩如生的工艺品。纤细的麦秆在手中几经折叠、缠绕,便化作小巧玲珑的蚂蚱、篮子等工艺品。学生们在舞台上围着一圈,在传承人指导下尝试编织,指尖与麦秆的触碰间,不仅学会了基础技法,更深刻体会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民间智慧与匠心独运。韩城行鼓的表演点燃了活动气氛,随着鼓点节奏变换,鼓槌起落间气势磅礴,震天的鼓声不仅展现出关中人民的豪迈气魄,更让在场师生直观感受到非遗艺术的生命力。随后登场的华山戏法更是引发阵阵惊呼,非遗传承人以娴熟的手法演绎“仙人摘豆”“三仙归洞”等经典桥段,还邀请学生上台互动,在趣味问答中讲解戏法背后的文化渊源,让大家在惊叹之余加深对传统技艺的理解。
这次活动以“可听、可触、可感”的沉浸体验,让上海青少年直观感知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育才中学马玉文校长表示:“今天,我们虽不在渭南,却听到了黄河的心跳;未登华山,却触摸到华夏的筋骨。这不仅是文化的‘引进来’,更是教育的‘再出发’。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立体、鲜活的文化实践,让学生理解何为‘活’的文明,何为有生命力的传统,从而铸牢文化认同与民族自信的根基。活动尾声,不少学生还主动询问渭南的旅游景点,期待未来能亲身走进渭南,探寻更多黄河文化的奥秘。
“希望通过非遗进校园的形式,搭建沪陕文化交流的桥梁。”渭南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推介不仅是对渭南非遗的活态传承,更旨在让上海师生了解渭南的历史文化与旅游资源,未来还将推动更多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让黄河文化在跨区域互动中焕发新活力。